宿青草湖
杜甫〔唐代〕
洞庭犹在目,青草续为名。
宿桨依农事,邮签报水程。
寒冰争倚薄,云月递微明。
湖雁双双起,人来故北征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举目远望,洞庭湖还在眼里,又到了与之相连的青草湖。
在农民耕作的地方停下船,驿站的更筹记录着行过的漫长路程。
水上漂浮的寒冰相互撞击,月亮一次又一次穿破云层,洒落点点微光。
湖面上的大雁成双成对地飞起来,它们是否是看见人来了,才故意向北飞向归途呢?
注释
宿:住宿,过夜。青草湖:在洞庭湖东南部,又叫巴丘湖,为湘水所汇。一说因湖南有青草山而得名,一说因春冬水涸、青草弥望而得名。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,水涨时则与洞庭湖相连。《全唐诗》诗题下注:“重湖,南青草,北洞庭。”
续为名: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,故称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当为唐代宗大历四年(769)初春时节杜甫赴衡岳时宿汉寿青草湖所作。据《名胜志》记载,青草湖北连洞庭,南接潇湘,东纳汨罗水,每夏秋水泛,与洞庭为一。诗人所乘之船由洞庭湖驶入青草湖后夜泊,遂赋此诗对景言情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张志烈主编. 杜诗全集 今注本 第4卷[M]. 成都:天地出版社, 1999:2198.
2、
《诗意常德·旧体诗卷》编辑部编著. 诗意常德[M]. 长沙:湖南文艺出版社, 2018:130.
赏析
这首诗写的是月下的青草湖,前两联介绍了诗人的行程,由洞庭湖进入青草湖,夜里依傍农家停泊。后两联写景衬情,水上寒冰相依相迫,天上云月微露晨光,湖雁好像明知诗人往南行,它们却要北征,故意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。
首联先介绍了诗人的行程,他的船只穿越洞庭湖,又驶入了青草湖。“洞庭”与“青草”这两个词语,点明了他的船只所经过的水域。可以看出,这两片湖水并无明显的分界线,而是相互延续。
颔联描述了诗人乘坐的孤舟在湖上航行,他在农家旁停泊,急于赶路,因此用更筹来计算水程。“宿桨”的“宿”字,指的是“过夜”,也就是过夜的桨。它指的是停船过夜。“依农事”,意味着诗人停船的
简析
《宿青草湖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诗的前两联介绍了诗人的行程,由洞庭湖进入青草湖,夜里依傍农家停泊;后两联写景衬情,水上寒冰相依相迫,天上云月微露晨光,湖雁好像明知诗人往南行,它们却要北征,故意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。全诗语意清丽,状湖中早春月夜之景颇有情致,诗人于现实万般无奈,却怪到湖雁身上,隐秘含蓄,无理而妙。
杜甫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 1338篇诗文 2730条名句
代悲白头翁
刘希夷〔唐代〕
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?
洛阳女儿惜颜色,坐见落花长叹息。(惜颜色 一作:好颜色)
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?
已见松柏摧为薪,更闻桑田变成海。
古人无复洛城东,今人还对落花风。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
寄言全盛红颜子,应怜半死白头翁。
此翁白头真可怜,伊昔红颜美少年。
公子王孙芳树下,清歌妙舞落花前。
光禄池台文锦绣,将军楼阁画神仙。(文锦绣 一作:开锦绣)
一朝卧病无相识,三春行乐在谁边?
宛转蛾眉能几时?须臾鹤发乱如丝。
但看古来歌舞地,惟有黄昏鸟雀悲。
观猎
王维〔唐代〕
风劲角弓鸣,将军猎渭城。
草枯鹰眼疾,雪尽马蹄轻。
忽过新丰市,还归细柳营。
回看射雕处,千里暮云平。
次北固山下
王湾〔唐代〕
客路青山外,行舟绿水前。
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
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。
乡书何处达?归雁洛阳边。